6/27/2001

「富爸爸、窮爸爸」讀後感

終於還算認真的把這一本書看完,
嚴格來說,下面打算所寫的,應該不算是書評,只是一點自己小小的看法吧...
這本書想表達的概念很簡單,但有爭議,值得討論的地方還蠻多的,
有點懷念大學時社上的讀書會,
透過討論的方式,應該會比我這樣自寫自的多點東西吧.....
先整理一下這本書的幾個重點:
一、重新定義資產與負債的關係。
二、討論富人和中產階級(不想用窮人這個字眼)在思想及做法上的不同
三、討論稅收和公司的力量
四、開始行動。

首先作者先重新定義資產和負債。他給的定義是:
「資產是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,而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拿出來的東西。」
所以他把如房子、汽車等物品視為負債,
因為在購入房屋後,就會接著而來如抵押貸款、房地產稅、保險、維修費等支出,
而被作者認為是資產的則是如股票、債券、會產生收入的房地產等。
概念在「富人買進資產、窮人買進負債。」

OK,大致上還算認同這樣的概念。但實際上是否就如書中所說的這麼簡單?
先來挑戰房子是負債的這個觀點,OK,不買房子,替代方案是什麼?租房子?
這時比較的可能就是房屋貸款和房租之間的差異,
要考慮的因素可多了,假設房貸是20000/月,房租是15000/月,
之間5000/月,拿出去的投資率是多少?通貨膨脹率是多少?
所購買的房子在二十年後值多少?這5000/月,在二十年後和房子比起來誰比較值錢?
此外人是重感覺的動物,
買的房子可能會比租的房子讓你多花更多的心力去裝潢、佈置,而住的更舒服。
有車子也能讓你能在假日的時候更有意願跑長程出去玩,而讓日子更快樂。
這可能就不是很簡單的可以用數字衡量出來的了。

但基本上我還是同意要在年輕的時候儘量買進資產這一點,
念財管的經驗告訴我複利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,
一個年利率5%和15%,在十年、二十年後,本利和可能是好幾十倍。
我絕對相信現在同時「只」有一百萬的兩個人,
一人拿它去買台跑車,而另一人將它投資在股票上,
在十年後,這兩個一百萬的價值將會是截然不同。

再來討論富人和中產階級的價值觀。
其實這也是吸引我買這一本書的原因,我在書店看完他的一章就買了,
書中描述現在的人大多數(特別指高學歷,有專長的人):
「用功認書,拿到好文憑、到一家大公司找一份平穩的工作,開始掙錢,
=>買房子、買車子、生孩子=>需要更多的錢=>更努力工作=>要求加薪
=>賺更多的錢=>換更大的房子=>繳更多的稅和貸款....
辛勤的工作一輩子,發現自己不停為老闆工作,為繳稅替政府工作,
為房貸和信用卡為銀行工作,而等待他們的只是債單和催款單.....

看到這裡有點感概,好像現代人真的就是這麼回事,一生忙忙碌碌不知為了什麼....
但書中所提的,富爸爸的建議是「自己創業、做自己事業的主人」,
平心而論,蠻吸引人的,不想做什麼評論,我個人感覺是離現實有點距離,
但或許是我懂的太少,也許五年、十年後,我會再對這問題做討論吧。

至於書中所要求我們所增加的財商(Financial I.Q.)部份,
會計、投資、法律、及瞭解市場的需求四部份,
我想是每個人都需再學習的部份吧。

稅收和公司的力量我不想談,畢竟現在稅法懂的太少,
但我一定會和版上幾位會計系的同學一起研究合法的逃漏稅的.....:)

最後談些「行動」的問題。
還記得看過一本書,其中一句話是在很多人年老的時候常常後悔
不是曾做過什麼事,而是沒有去做什麼事!
而原因往往是恐懼,或甚至只是猶豫不決而已....
一直蠻相信不敢承擔風險的人,就沒有辦法得到高獲利,
只想安安穩穩過完一生的人,就只能平平淡淡過完一生。
書中要我們敢把雞蛋放在少數一、兩個籠子裡,
並要我們學習「滲透」的方式,用換行業的方式從不同領域學習知識。
很難說是對是錯吧,它違反的風險管理的原則,
也和我之前(好像是大四吧)聽的一場演講,說的大異其趣。
那篇演講要我們「抱著樹幹往上爬」,不要隨便換工作。
(我記得我曾post在debate版過,應該還找得到),
但我想我可能還是會照這本書中所寫試看看吧.......

看了一下之前所寫,寫不少但好像沒什麼內容,當兵果然變笨了....:~~~~
基本上這本書不難懂,雖然寫的有點理想化,但還算有料,
可以推薦給一些理工科的同學看看,應該會有幫助吧.....

No comments: